關閉→
當前位置:陽光生活館>教育>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達的情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達的情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陽光生活館 人氣:2.55W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抒發作者自己心中的抑鬱苦悶,希望自己能夠跟家人團圓。該句出自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恨”在古語中是遺憾的意思。此句就是不應該遺憾,但是爲什麼月亮總在分別時刻才圓呢?這個是蘇軾中秋時寫給弟弟的,表明了在異鄉懷念親人的感情。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達的情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翻譯

丙辰年中秋,通宵暢飲,大醉而歸,寫了這首詞——復有些思念弟弟蘇轍。

怎麼才能知道月亮圓缺的規律呢?我舉杯遙問蒼穹。不知道天宮裏,現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這清風扶搖而上去問問故人,只怕高樓紅牆、層樓疊榭,我經不住那高處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風光又那裏比得上此刻銀光乍泄下,猶如宮娥起舞的影和這水波微蕩的風呢?

流光瞬息,月兒從高樓檐角,又跳入滿是雕花團簇的窗櫺,盯着我這樣輾轉反側的外鄉之人看啊看。月兒呀月兒我可有哪裏惹惱了你嗎,不然爲什麼要在我與親朋分別的時候格外的圓呢?

哎!其實我也知道自古以來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就與月亮的陰晴圓缺一樣,難以求全。只望遠方的親朋都平安喜樂,哪怕現在隔着萬水千山,沐浴在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們相聚時是一樣的。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註釋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2、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的字。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3、天上宮闕:指月中宮殿。闕,古代城牆後的石臺。

4、歸去:回去,這裏指回到月宮裏去。

5、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6、不勝舊時讀:經受不住。

7、勝:承擔、承受。

8、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9、弄:賞玩。

10、何似:何如,哪裏比得上。

11、不應有恨,何事長(Ch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爲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12、何事:爲什麼。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表達的情感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原文 第2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品賞析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繫的範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願、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詞人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透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恆的宇宙和複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透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

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爲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爲官。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爲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