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當前位置:陽光生活館>生活>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分別是什麼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分別是什麼

陽光生活館 人氣:2.95K

1958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立,也被稱爲“東風航天城”。

1967年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組建。

1970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組建。

1970年“東方紅一號”發射,這是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也是“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第一飛。

1975年順利回收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我國成爲第三個學握衛星迴收技術的國家

1984年“東方紅二號”發射,我國成爲世界上第五個學握衛星通信能力的國家。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分別是什麼

1988年“風雲一號”發射,這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這是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

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成功發射,這是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飛天,實現首次多人多天載人航天飛行2007年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發射,正式開始獨立自主建設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

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

2008年中國人實現首次天空行走,“神舟七號”乘組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入大空。

2010年“嫦娥二號”發射,這是小行星探測的先行者。

2011年“天宮一號”發射入軌,這是我國自主研製的首個載人空間試驗平臺,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和十號完成6次交會對接。

2012年“神舟九號”飛天,景海鵬、劉旺、劉洋乘組進入大空,這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飛天,也是首次啓用手控交會對接設備。

2013年“神舟十號”載人飛船發射,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飛上太空,在軌飛行期間與“天宮一號”兩次對接,開啓中國人首次太空授課2013年“嫦娥三號”發射,這是中國第一個月球軟着陸的無人登月探測器,月面巡視探測器“玉兔號”月球車亮相太空。

2014年文昌航天發射場基本建成,這是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

2015年““悟空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2016年“墨子號”發射,這是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2016年“天宮二號”發射,這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大空實驗室,對接“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實現多人在軌長期駐留2016年“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飛天,與“天空二號”交會對接,開展“太空養蠶”等實驗。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 1958—2022中國航天大事記分別是什麼 第2張

2018年“嫦娥四號”發射,這是人類探測器第一次月背軟着陸,“玉兔二號”、鵲橋中繼是發揮重要作用。

2020年“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中國空間站建造拉開序幕。

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20餘年從無到有,中國人有了自己的導航衛星。

2020年“嫦娥五號”返回地球,這是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完成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

2021年“羲和號”發射,這是我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標誌着我國太空探測正式步入“探日”時代。

2021年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標誌着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2021年“天問一號”抵達火星,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印記。

2021年“神舟十二號”發射,聶海勝、劉伯明、楊洪波三人組出差3個月,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與天和核心艙完成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2021年“神舟十三號”發射,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乘組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女航天員首次進駐中國空間站。

2022年“長征八號”遙二運載火箭起飛,將22顆衛星送入約5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重新載入了我國“一箭多星”發射的紀錄。

2022年“神舟十四號”發射,陳冬、劉洋、蔡旭哲開始爲期6個月的太空生活,並見證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

2022年當今世界最大單體載人航天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發射,完成與天和核心艙對接。

2022年中國空間站三艙基本構型的最後一個艙段一一夢天實驗艙發射,完成與天和核小艙對接,中國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在軌組裝完成2022年“神舟十五號”發射,費俊龍、鄧清明、張陸乘組與陳冬、劉洋、蔡旭哲乘組會師,我國首次實現中國空間站三艙三船及6名航天員在太空中勝利會師。

2022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向全世界鄭重宣佈,“中國空間站全面建成”。

TAG標籤:#大事記 #中國航天 #